物联网有什么拓扑结构?在可用于连接物联网设备的接入技术中,有3种主要的拓扑方案占主导地位:星型、网状和点对点。对于远程和短程技术,星形拓扑结构非常流行,如蜂窝网络、LPWA和蓝牙网络。星型拓扑使用单个中央基站或控制器来与端点通信。
对于中程技术,星型、点对点或网状拓扑都比较常见,如图1所示。点对点拓扑允许任何设备与任何其他设备通信,只要它们在彼此的通信范围内。显然,点对点拓扑依赖于多个全功能设备。点对点拓扑支持更复杂的结构,比如网状拓扑。
图1 星型、点对点和网状拓扑
例如,室内WiFi部署主要是一组节点围绕接入点(AP)来形成星型拓扑结构。而户外WiFi可以由AP主干的网状拓扑组成,节点以星型拓扑连接到AP。同样,IEEE 802.15.4和802.15.4g,甚至有线的IEEE 1901.2a PLC一般都采用网状拓扑结构来部署。网状拓扑有助于处理低传输功率、寻求更大的总距离,以及通过中间节点为其他节点中继流量来解决通信覆盖的问题。
网状拓扑要求在每个中间节点上实现称为mesh-under的第2层转发协议或称为mesh-over的第3层转发协议。正如在第2章讨论的,中间节点或全功能设备(FFD)只是连接其他节点的节点。一个不互连或不中继其他节点的流量的节点称为叶节点,或精简功能设备(RFD)。
尽管网状拓扑能够很好地用于供电节点,但针对电池供电节点进行实施时需要适当的优化。电池供电的节点通常处于“休眠模式”,以在不传输时保持电池寿命。在网状拓扑的情况下,电池供电的节点要么作为叶子节点,要么在用作中间节点时作为“最后的资源路径”来转发流量。否则,电池寿命将大大缩短。对于电池供电的节点,拓扑类型和节点在拓扑中的角色(例如,作为中间节点或叶子节点)是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。